OCT是什么?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種利用弱相干光干涉儀的基本原理,檢測生物組織不同深度層面對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幾次散射信號,通過掃描,得到生物組織結構斷層圖像。
OCT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眼底影像學檢查設備,原理類似于B超對眼底進行斷層掃描,是目前世界上前沿的眼底病變檢查設備。OCT對眼底病的診斷及病情監測變得越來越重要,且逐漸成為某些眼底疾病診斷的標準。
雖然OCT從發明至今才短短二十多年,但其在眼科臨床中的應用已越來越廣泛。目前OCT已經發展到第4代—頻域OCT(Spectral Domain OCT ,SD-OCT),其特點就是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和的掃描速度。頻域OCT圖像能清晰地顯示視網膜的每一層結構,發現細微的早期病變,減少誤診、漏診,從而為眼底病變的診斷提供的“標準”,堪稱眼科界的CT。
視網膜十層結構
OCT分層命名共識
在OCT斷層圖片上,外界膜,肌樣體帶,橢圓體帶,光感受器外節這四層結構代表了光感受器細胞的完整性,并且這四層結構的完整性于病人的視力水平高度相關。
跟傳統的分層相比新分層法有哪些變化呢?
其實與傳統分層相比較,這次新命名主要是針對外層視網膜特別是光感受器內節段的更改。肌樣體帶和橢圓體帶都屬于光感受器內節的范圍。
Myoid Zone(肌樣體帶):在以往的OCT著作中,這層位于外界膜和橢圓體帶之間(視網膜感光細胞層)的結構沒有被認為是一個確切的層次。目前相關的證據也支持這個OCT特征屬性應該是光感受器細胞內段肌樣組織的一部分。由于很難把這個低反射信號的特殊結構進行歸屬,所以選擇了“肌樣體帶(myoid zone)”這個術語。相對于橢圓體帶來說,此區域的線粒體的堆積密度較低,呈現低反射信號。
Ellipsoid Zone(橢圓體帶):這個高反射區曾經并命名為內部和外部感光器的交界面(ISOS)。這個觀點一直存在爭議,因為其厚度在OCT上并不一致的。同時也有另外的觀點認為這一層次為連接纖毛組織,但通過生物顯微鏡觀察發現這一區域的纖毛聚集非常疏松,并且纖毛直徑僅為0.25mm,不太可能有這么強的反射信號。
新的解剖重建數據顯示此區域與感光細胞橢圓體結構有更大的關系,并且充滿線粒體組織,所以為高反射信號。從而IN?OCT建議現在使用“橢圓體帶(Ellipsoid Zone)”來描述這個層次。
OCT檢查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適應癥:
主要是視網膜及視乳頭相關疾病
例如:老年性黃斑變性、青光眼、網脫、黃斑裂孔、視網膜劈裂、脈絡膜新生血管、糖網、白內障術前及術后黃斑的觀察、Best病、Stargard病等
相對禁忌癥:主要與屈光間質有關
玻璃體大量積血
白內障晚期或晶體后囊混濁
角膜混濁、水腫明顯
白內障術后成像不清晰或無法成像的可能原因:角膜水腫、后發障、白內障術后炎癥性反應影響屈光間質
除了對眼底視網膜的應用,現在OCT還衍生出更多的臨床應用,這里歸納為四方面:
黃斑區(視網膜)疾病的輔助診斷
脈絡膜疾病的輔助診斷
早期青光眼的篩查及隨訪
眼前節疾病的輔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