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專家在本文中闡述了白內障手術角膜內皮損傷的原因及如何避免角膜內皮失代償。由于白內障手術效果好,且手術時間短,常被誤認為是小手術,導致患者期望值較高。 白內障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及規范化的培訓使術后嚴重并發癥明顯減少,但角膜內皮失代償仍是白內障術后需要認真對待的嚴重并發癥。 如何避免角膜內皮失代償是值得每位白內障手術醫師思考的問題 。 造成角膜內皮損傷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術前角膜內皮不健康、手術過程中進出前房的灌注液或藥物引起化學性損傷、手術中器械損傷或角膜變形、超聲乳化針頭的高頻振動導致水沖擊及熱損傷,以及其他因素如手術相關因素導致的繼發性青光眼、色素膜炎等會加重角膜內皮損傷。 預防白內障手術角膜內皮失代償,術前識別高危人群很重要。角膜內皮細胞計數隨著年齡的增加逐年減少,人口老齡化使高齡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的幾率增加。 白內障合并角膜內皮病變如Fuchs角膜內皮營養不良更是白內障手術醫師的“陷阱”。糖尿病、高度近視、慢性或反復色素膜炎等角膜內皮病變常常被忽略,這些患者角膜內皮細胞計數往往,但術后也容易發生角膜水腫。 通過裂隙燈檢查就可能發現這些危險因素,如果有條件,盡可能做角膜內皮細胞計數。當角膜透明,而角膜內皮鏡發現角膜內皮數少、或角膜內皮面有黑斑時,可做角膜測厚,進一步判斷角膜內皮功能。 行白內障手術前應做好規劃,選擇儀器設備及設計手術方案。在現有條件下基于效率的理念選擇適當的超聲乳化儀并設置參數,使手術損傷至較低。灌注液、黏彈劑、人工晶狀體的選擇也會對手術產生影響。術中灌注液應盡可能使用眼用平衡鹽溶液,減少灌注液內添加藥物,灌注液內添加藥物的濃度須正確。平衡鹽溶液對角膜內皮的保護作用優于乳酸林格液,乳酸林格液缺乏鎂離子和緩沖作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手術方式應選擇對內皮損傷小的方式。手術技巧不夠時,硬核囊外方式較超聲乳化的內皮損傷小。對于手術切口,大多數醫師選擇做透明角膜切口,但對比研究發現,鞏膜隧道切口的角膜內皮損傷較低。如果患者術前角膜內皮細胞計數少,建議采用鞏膜隧道切口。 白內障手術前一項重要的、需反復強調的工作是核對。再次強調配置灌注液及眼內藥物時須經2人以上核對!核對是再強調也不為過的事情。執行醫囑時要做到“三查七對”: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檢查;對床號、姓名、藥名、劑量、時間、用法、濃度進行核對。 手術過程中應提高手術技能,改進手術技術與技巧,如使用“軟殼”技術,即先向前房內注入適量彌散性黏彈劑,再注入內聚性黏彈劑;提高操作熟練程度;采用預劈裂、攔截劈裂等特殊手法,盡量減少使用超聲能量,減輕對內皮的損害。 此外,應妥善處理術中并發癥,如角膜后彈力層損傷或剝脫,高危因素為手術刀反復使用和隧道切口的內口過于靠前。術中發生后囊破裂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手術操作造成的損害,因此,如果發生玻璃體脫出,建議使用非同軸玻切頭在灌注下切除,可更好地維持前房形狀以避免塌陷,同時將玻璃體清除干凈,避免后期與角膜內皮接觸,進一步造成角膜內皮損害。 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為,術畢是否應結膜下注射藥物,注射什么藥物,在什么部位注射?是否應涂眼膏? 手術還應預防眼前節中毒綜合征(TASS),即非感染物質進入前房導致術后眼前段組織的損害。很多因素可導致TASS,一旦發生后果很嚴重。 另外,術后應控制炎癥,控制術后高眼壓等,以減輕術后角膜內皮的進一步損害。 白內障復明手術是一個整體的過程,需要關注術前、術中、術后很多的細節,只有這樣才能使更多的患者走出診室時面帶笑容,同時醫師工作也將更效率。